首页
道教文化
民俗文化
儒家文化
传统文化
文化故事
不相为谋
【拼音】bù xiāng wéi móu 【成语故事】春秋时期,孔子带领周游列国碰壁后,在冉求的帮助下,终于回到了父母之邦鲁国,主事的季康子嫌他太老,没有重用他。他认为与季康子是“道不同,不相为谋。”于是闲居起来,专心著述,编辑整理《诗》《书》《礼》《乐》《春秋》等。 【典故】道不同,不相为谋。《论语·卫灵公》 【释义】谋:商量。相互之间没法商量。指彼此观点不同,不宜共同谋划事情。
文化故事
2024-10-21
0
不教而诛
【注音】bù jiào ér zhū 【成语故事】孔子的学生子张问孔子怎样才能治理好一个国家,孔子答道只须尊奉“五种美德”,除掉“四种恶政”就可以。其中“四恶政”之首就是平时不给人教育,到时候却怪别人而去杀人,这就是虐。其次上暴、贼及小家子气。 【出处】故不教而诛,则刑繁而邪不胜;教而不诛,则奸民不惩。《荀子·富国》 【解释】教:教育;诛:处罚,杀死。不警告就处死。指事先不教育人
文化故事
2024-10-21
0
不念旧恶
【注音】bù niàn jiù è 【成语故事】东汉末年,曹操为了大业,不计私怨,不念旧恶,受到众将的拥护。例如董卓的部将张绣背叛曹操并杀死曹操的长子曹昂,去投降刘表。三年后张绣投降曹操,曹操并没杀他,而给他封了侯。像这样的例子有魏钟、臧霸、孙观、吴敬等人。 【出处】伯夷、叔齐不念旧恶,怨是用希。《论语·公冶长》 【解释】念:记在心上。不计较过去的怨仇。 【用法】作谓语、宾语;用于胸怀宽广的人
文化故事
2024-10-21
0
不忘沟壑
【注音】bù wàng gōu hè 【成语故事】战国时期,孟子到各国游说以仁理天下,一般要诸侯邀请他才去,学生陈代想不通,孟子开导他:“齐景公打猎用旌旗去唤守猎场的人,那些人不忘沟壑,宁愿牺牲自己也不上前,这证明他们有骨气。我如果不被邀请就去成何体统?”。 【出处】志士不忘在沟壑,勇士不忘丧其元。《孟子·万章下》 【解释】沟壑:山沟。念念不忘为正义而死,弃尸山沟。形容有为正义献身的思想准备
文化故事
2024-10-21
0
七步成章
【注音】qī bù chéng zhāng 【成语故事】三国时期,曹操的小儿子曹植才思敏捷,哥哥曹丕废掉汉献帝建立魏朝做了皇帝,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,曹植作诗:“煮豆持作羹,漉菽以为汁;萁在釜下燃,豆在釜中泣;本自同根生,相煎何太急!”曹丕还嫌七步成章太慢,又要求应声作诗。 【出处】丕又曰:‘七步成章,吾犹以为迟。汝能应声而作诗一首否?’明·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七十九回 【解释】称人才思敏捷
文化故事
2024-10-21
0
一言兴邦一言丧邦
【拼音】yī yán xīng bāng , yī yán sàng bāng 【成语故事】春秋时期,鲁定公问孔子:“一句话可使国家昌盛吗?”孔子说:“君主爱护臣子,关心他们,上下一心,国家可以兴旺。”鲁定公又问:“一句话可以使国家灭亡吗?”孔子说:“不全对,君主一句话下边不提反对意见,久而久之就会走向灭亡。” 【典故】一言而兴邦,有诸?……一言而丧邦,有诸?春秋·鲁·孔丘《论语·子路》
文化故事
2024-10-21
0
一人得道鸡犬
【注音】yī rén dé dào , jī quǎn shēng tiān 【成语故事】汉武帝时,淮南王刘安笃信修道炼丹,一次遇到八个鹤发童颜的老翁,拜他们为师,学习修道炼丹,丹药炼成后,汉武帝派人来抓他,他情急下喝了丹药,成仙。他的亲友也赶紧喝药成仙。刘家的鸡狗因吃了炼丹锅里的丹药也成仙了。 【典故】招会天下有道之人,倾一国之尊,下道术之士,是以道术之士并会淮南,奇方异术,莫不争出。王遂得道
文化故事
2024-10-21
0
刘洋洋好恶情性与人格养成论早期儒家好恶观念演变的三条路径
摘要:“好恶”也作欲恶、爱恶。早期儒家在关于情性、心灵和人格养成等的讨论中对于好恶有极丰富的论说。从个体修养与成德处着眼,孔子与楚简《性自命出》将好恶看作人的天赋禀性,认为其中蕴含着仁义之资,经由礼乐教化的引导、熏陶足以造就“心有定志”的君子人格。以探寻心性本体与德性之源为出发点,《礼记·大学》与楚简《缁衣》等将好恶与诚意、慎独相关联,着重刻画心之好恶具有普遍性、真实性与自发性
文化故事
2024-10-22
0
首页
上一页
1
...
7
8
9
10
尾页
随便看看
黄雀伺蝉
0
鹤归华表
0
高太公为何要赶走猪八戒他们有什么恩怨
0
驿使梅花
0
饥附饱飏
0
推荐排行
阅读排行
避其锐气击其惰归
0
蹉跎岁月
0
貂裘换酒
0
豹死留皮人死留名
0
象牙筷子
0